最近国内各行业都在讨论进口降税问题,纷纷表示感到一种倒逼的压力。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也有反应,但大都觉得“没啥影响”。有分析认为,关税下调对国内零部件厂商影响不大,主要是因为目前大部分汽车零部件已实现国产化,仅少数关键零部件依靠进口。国内生产的汽车零部件偏中端,进口汽车零部件以高端为主,属于不同品类的竞争。
乍听之下,前一句让人欣慰,但稍一琢磨,后一句就让人担忧了。“大部分汽车零部件实现国产化”的表述没问题,事实确是如此。中商产业研究院的数据显示,2017年我国汽车零部件累计进口总额约370亿美元,据测算,进口零部件占汽车整车平均物料成本约9%,即国产车零部件国产化比例约91%。这么高的国产化率按说谈不上“依赖”一说,不过,看看那9%进口的都是啥就明白为什么了,这一年我国主要进口的汽车零部件是变速箱及其零部件、发动机及其零部件、汽车照明及信号装置、汽车电子等,全是关键部件。有多关键呢?打个比方,汽车有一万多个零部件,有些零部件去掉了也不影响开,但离开上面这些部件就开不了。可以说,进口的零部件是真正意义上的“关键少数”。
显然,对少数关键零部件的依赖决定了我国零部件行业整体落后的状态。关税下调对国内零部件企业影响不大,恰恰因为国内企业基本上都在中低端领域,很少生产涉及关税调整的高端零部件,这也是行业落后的一个佐证。前不久,世界自动变速器巨头日本爱信AW株式会社(以下简称爱信)先后与吉利汽车和广汽集团签署合资协议,将在中国开设工厂生产变速器及配套零部件,这让国内变速器生产企业很是紧张。他们担心,爱信在中国变速器市场的迅速布局,可能严重打击自主变速器行业发展。
爱信变速器一旦国产化,其价格必会大幅降低,低到与自主企业差不多的区间,这可跟“降税”不一样,就有了倒逼的意味了。事实上,爱信与中国企业合资生产的变速器,是技术相对落后的6AT变速器,但即便如此,国内企业也无法与之抗衡。这足见我国变速器产业整体之落后不是一点半点。引起大范围讨论的爱信事件,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自主零部件行业的“集体焦虑”。
业内专家表示,尽管变速器被称为最难攻克的“堡垒”,但在核心零部件领域,自主品牌要攻克的难关还有很多。近年来,中国在机械制造部分取得了很大突破,如连杆、曲轴、机体、缸盖等零部件自主企业都可以完成生产。然而一旦单个零部件要和“电”结合,就有相当多的零部件需要靠外国公司。例如可变气门正时、电控增压器、电控的废气再循环阀,这些零部件国内企业目前还不能自主研发投产,技术“无电化”是自主研发不能回避的问题,也正是我国汽车零部件技术“空心化”的表现。
关键零部件生产不了,非关键零部件也面临市场集中度低的问题。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的数量保守估计在10万家以上,其中年产值达2000万元规模以上企业不足1.3万家。从企业性质分布看,小型企业占62%,中型企业25%,大型企业9%,大型零部件企业非常少。中国品牌零部件企业中虽已出现一批专业性较强的企业,但更多的国内零部件企业集中在低附加值零部件领域,且分散重复。由于赚的都是小钱、辛苦钱,也就没有余力在研发上投入太多。调查显示,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研发投入目前只占销售收入的1.4%,远低于跨国公司5%的平均水平。不掌握前沿技术、核心技术,只能亦步亦趋地模仿别人的产品生产,导致国内零部件企业没有市场话语权,易受整车企业左右,只能在低端市场混,陷入恶性循环而难以自拔。
我国汽车自主零部件技术落后,空心化严重,有不可忽视的历史原因。有业内人士指出,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历来有“重整车、轻零部件”的弊端。零部件行业既没有享受“保护性”政策,也没有通过合资分得多少市场好处,一直处于“散养”状态,不得不在外资同行和整车企业双重压榨的逼仄空间艰难觅食。鉴于此,要改变自主零部件企业的生存状态,过去的“拿来主义”是解决不了问题的。在错失发展机遇期后,只有国家相关部门、整车厂、零部件企业等产业链相关方多方联动,找准发力方向,才能寻到新机会。